中国食物成分监测系统
项目介绍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工作不可缺少的信息基础。根据国民健康状况制定与之相应地社会发展政策,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食物作为营养与健康需求的重要载体,其质量和营养需求是引领食物发展的重要导向,也是评价膳食的重要基础。

于1928年,我国开始了最早的食物成分研究,1952年形成了第一本关于食物成分的小册子,然后于1982年、1992年、2002年作为科研项目研究食物成分,并逐步建立起中国食物成分表,纳入1500余种食物10余万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对于了解我国食物营养特色、城乡居民膳食营养摄入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十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食物供给大大提高,食物种类、养殖和加工技术不断革新,致使居民食物消费总量、膳食消费模式有了较大的转变,尽管食物成分数据在不断拓展,但与食物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与此同时,食物营养价值也由于土地缩减、养殖方式改变、反季节生产、深度加工等而悄然发生变化,致使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高发成为当前卫生防治工作的主要方向。伴随着社会老龄化,促进营养、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发生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对食物营养基本测评和食物健康化发展的需求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针对各地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食物营养干预又是有效可行的手段,现有食物成分数据已远远不能满足科学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制定食物发展规划,及时发现与食物营养有关的疾控要点,有必要建立常态的监测机制。

2010年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费的支持下,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决定在开展中国居民营养监测点同时,在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启动了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2012年扩大到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截至到2014年底共完成谷物、豆类、蔬菜、畜禽肉类、水产品近千个食物样品的成分监测与分析,为丰富数据资源、比较各地食物差异、带动地方队伍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2014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正式颁布,指出应该“建立健全居民食物与营养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信息分析”,立足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合理开发优质资源,努力使国民在食物与营养方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活目标。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制定2014年-2016年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技术方案时,将食物成分监测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监测范围由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扩大到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个监测点,以全面整合各省级技术力量,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食物信息、监测食物成分、更新食物数据库、发掘食物资源,掌握食物成分变化规律。为实现居民营养与慢病调查、居民监控干预服务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队伍建设。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5340号-2
  • 中国食品成分监测项目工作组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9号 邮编100050